• 首頁
  • 要聞關注
  • 國際國內
  • 龍江新聞
  • 民生關注
  • 經(jīng)濟農業(yè)
  • 文化旅游
  • 教育體育
  • 科技健康
  • 冰城聲音
  • 法治在線
  • 數(shù)字報刊
  • ???
  • Pусский
  • 黑龍江新聞網(wǎng) >> 文化旅游
    天一閣的靈魂

    □李偉明

    來到久別的寧波,準備看看天一閣。沒想到,原本暴曬的天氣,突然下了一陣暴雨。事先約好同去參觀的多年不見的老同事,在路上發(fā)來微信說:“風雨天一閣!”

    我知道,老同事借用了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的題目。余秋雨在那篇文章里說,他決定去天一閣的那天晚上,“臺風襲來,暴雨如注,整個城市都在柔弱地顫抖?!币粓龃笥?,使地下積水太深,余秋雨只能脫下鞋子打著赤腳,與陪同人員相扶相持,高一腳低一腳地向藏書樓走去。

    雖然遇上陣雨,天氣依然是炎熱的。我們等雨停后,來到天一閣時,地面是濕的,但積水是基本沒有的。如果要像余秋雨先生那樣脫下鞋子赤腳蹚水參觀,我恐怕得打退堂鼓。這就是凡夫俗子和作家學者的區(qū)別。執(zhí)著方能成大事,我輩隨遇而安,只適合生活在草叢。

    天一閣之所以出名,是因為它全國著名藏書樓的身份。據(jù)有關資料,天一閣建于公元1561年—1566年,距今400多年歷史了。如今,成為國家級文物單位的天一閣,已擴展成了一個不小的園林式庭院。走進院門,一眼看到這里曾經(jīng)的主人范欽的石像。

    范欽(公元1506年—1585年),字堯卿,號東明,浙江鄞縣(今寧波市鄞州區(qū))人氏。他是嘉靖十一年進士。做過京官(工部營繕司郎中),但更多的是在地方為官。履歷顯示,他起碼有兩次在江西任職的經(jīng)歷。第一次是任袁州(今宜春)知府;第二次是以副都御史身份巡撫贛南諸郡。此后,范欽被朝廷晉升為兵部右侍郎,但沒去上任,直接辭職回老家了。從此,他把畢生樂趣投入藏書,于是有了堪稱奇跡的私家大型圖書館天一閣。這也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藏書樓。

    對天一閣來說,范欽是靈魂性的人物。沒有范欽,就沒有天一閣。而因為天一閣的存在,后人又認識了頂級書迷范欽。一個人對書籍得有多深的熱愛,才能成就這么一番事業(yè)。有人說,因為主人四處為官,所以收藏的書多。這顯然不是理由。千百年來,比范欽閱歷豐富的人不知還有多少,官當?shù)帽人蟮囊膊挥嬈鋽?shù),為什么其他人沒有建成一個偌大的私人圖書館?也有人說,因為范家有足夠的宅基地,具備藏書的條件,所以成就了這么一位偉大的藏書家。這個理由當然也不充分。居所寬闊雖然是藏書的硬件,但比范家更大的庭院多的是,為什么他們不藏書?就像今天,很多人的房子足夠大,但人家就是一本書也懶得放。而一些身居斗室的人,反而拼命藏書,塞得屋子里到處都是。說到底,還是因為其人心底的那份熱愛,狂熱的愛。在他心中,書的分量最重。所以,他可以舍棄一切,只為了書。

    在范欽手上,天一閣的藏書已達七萬多卷。這個數(shù)字,被稱為浙江藏書第一家。其實,這個說法顯然還保守了些。能做到天一閣這種規(guī)模的藏書樓,全國估計也找不出幾家。天一閣與范欽,可謂相互成就。范欽畢竟是有著進士身份的讀書人,也留下了自己的著作如《天一閣集》《四明范氏書目》《煙霞小說》《撫掌錄》《奏議》《草朝遺忠錄》《明文臣爵謚》《古今諺》。但是,如果不是天一閣,他的知名度,定然遠遠達不到今天這個地步。歷史上留下著作的人比比皆是,若非名著,多數(shù)難得被后人熟知。歷代進士號稱十萬,能被人記住的并不多。像范欽這樣的副部級以上高官累計起來人數(shù)也不少,如果沒有突出業(yè)績,外人也是不可能知道的。如果不是范欽,天一閣自然無處尋找,但如果沒有天一閣,范欽也就在史上默默無聞了。

    范欽留下的書,不僅僅是留下個文本而已,更重要的是他保存了很多珍貴資料。古代圖書傳播傳承的條件有限,有些書,如果不是天一閣,可能早就失傳了。清代乾隆年間編修《四庫全書》,天一閣便作出了重大貢獻。相對于觀賞,傳承文化是藏書更重要的價值。

    今天的這個庭院,經(jīng)過了擴建,范圍不小,樓閣眾多。院內古樹成蔭,環(huán)境幽雅。抬頭望,可見圍墻外一棟棟鋼筋水泥建成的高樓大廈。它們與這一方天地仿佛是兩個世界。喧囂的都市,需要保存這么一方靜謐之地。當然,保存是需要理由的,否則,土地與居民的矛盾不允許,經(jīng)濟與文化的矛盾也不允許。而天一閣,無疑是有足夠的資格讓這塊地方置身于房地產經(jīng)濟之外的。

    狹義的天一閣,其實是院中的寶書樓,即天一閣藏書樓。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重樓式建筑,據(jù)資料介紹,面積約2.6萬平方米。藏書就是需要建筑面積,否則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比如我輩,也想多收藏幾本書籍,但書架有限,不敢放開手腳。所以我最羨慕那些擁有大書房的人家,他們可以奢侈地過上讀書生活。至于那些炫耀名車名表名貴家具的就算了,咱們平民找不到共鳴。寶書樓的面積夠大了,也只有這樣才能承受這份重任,確實是寶中之寶。

    雖然是著名的藏書之地,但遺憾的是,作為普通游客,我一本書也沒看到。上藏書樓是需要資格的。因為是私家藏書樓,以前,外人是不能進入天一閣的。由此也可見,范老爺子對這些書太寶貝了,生怕有遺失或損壞,不讓外人看。這種心情,我完全可以理解。我也不喜歡把書借給外人閱讀,因為怕別人不愛護,把書給弄臟了甚至弄破了。當然,范家的規(guī)矩并非一成不變,只是時候未到。公元1673年,這個規(guī)矩便打破了,第一個外人登上了天一閣。這位貴客叫黃宗羲,大名鼎鼎的學者,老家在鄰近的余姚。此后,一些有影響的大學者陸續(xù)成為天一閣的訪客。這個規(guī)矩的變化,還是合理的。作為以藏書為宗旨的場所(而非推廣閱讀),并不適合向三教九流開放,但也不宜長期閉門謝客。前者容易損毀圖書,后者則讓圖書成了擺設。德才相適之人才配得上珍本圖書,德不配學的人就算了吧。

    天一閣的藏書,也不像早先那樣擺放了?,F(xiàn)在有了新的書庫,基本實現(xiàn)恒溫恒濕,為書籍的保存創(chuàng)造了更有利的條件。藏書在范欽身后不斷有增加,當然遇到亂世也有減損。如果不是范欽,他的后輩不大可能把書當作最重要的家產來保護。如果他們不代代守護,天一閣的生命也就在某個時期中止了。這種堅守,殊為可貴。參觀天一閣,應當向范家致敬。如今,這里收藏的各類書籍達幾十萬卷。它們是天一閣永久的靈魂。因為藏書而成為一個著名景點,對范欽來說,定然是始料未及的。他的所作所為雖然不可復制,但他的精神可以廣泛傳播。即使技術革新使閱讀方式發(fā)生巨大變化,傳統(tǒng)藏書也不應就此終結。普通游客游覽天一閣看不到書是正常的,眾多家庭坐擁豪宅而不藏書也是正常的,但天一閣必須有書。若天一閣沒有書,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。因為書,天一閣在眾多景點當中,才永遠有它的一席之地。

    掃碼二維碼分享到手機
  • 版權所有黑龍江日報報業(yè)集團 黑ICP備11001326-2號,未經(jīng)允許不得鏡像、復制、下載
  • 黑龍江日報報業(yè)集團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(qū)地段街1號
  • 許可證編號:23120170002 黑網(wǎng)公安備 23010202010023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