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書里書外》/趙國春/線裝書局出版社/2025年6月
□王宏波
趙國春是北大荒的著名作家,也是北大荒文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,多年來懷著“割不斷的北大荒情結”(見該書《人生的饋贈》),以序言這種研究和評論相結合的形式,指導、扶持北大荒作家的創(chuàng)作實踐。新近出版的《書里書外》一書,收錄了趙國春多年間為北大荒作家作品寫作的序言,“質樸中見真情,平淡中顯深意”,讀來讓人感到親切。
評論家的職責之一是揭示作品的內在價值,引導讀者進入作品的深層世界。他在序言中深入研究北大荒作家作品的藝術特色,在小說集《那片土地那些人》的序言里,認為這部作品及時把握了北大荒墾區(qū)的改革發(fā)展,以對“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膩刻畫,來反映客觀的現(xiàn)實生活,表明自己的愛憎;扎根于社會現(xiàn)實,抒寫主觀感受為主,具有較強的抒情色彩”,“每篇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有北大荒人之間濃濃的鄉(xiāng)情在流動”,展現(xiàn)了北大荒文學的內在價值和文化魅力。他認為張帝龍的散文《從北大荒到魯院》是心血的結晶,“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人生長卷,記錄了他從北大荒一個小農場懷揣文學夢想出發(fā),在漫長歲月里筆耕不輟,歷經(jīng)無數(shù)掙扎與奮斗”,走進魯迅文學院,成為作家的刻苦和努力,使讀者走入他“身殘志堅、自強不息”的精神世界(見《于苦難與夢想間綻放》)。他通過對作品主題的分析,揭示北大荒的時代精神。在寫《為了圓上心中的夢》這篇序言時,不僅自覺擔負起絕不讓這本“弘揚主旋律”作品“留下遺憾”的責任,還幫助這本書的主編,一位青年作家,向墾區(qū)作家、作者征集作品,特別邀請為開發(fā)建設北大荒做出貢獻的老同志撰寫文章,并在序言里對這部書的創(chuàng)作意圖進行深度解讀,因而使《三代墾荒人》一書具有《讓愛的能量永遠傳遞》的魅力。在《序〈北大荒博物館圖典〉》中,介紹這部書里館藏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、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于開發(fā)建設北大荒的關心、來自全國和全軍百萬大軍開發(fā)建設北大荒的歷史進程,提煉出在新時期弘揚北大荒精神的重大主題,認為這部書是“展示北大荒形象的重要窗口”,“更是一部弘揚民族精神和培育北大荒精神的歷史”的經(jīng)典之作。
作者在寫作序言的過程中,注重分析作品的敘事技巧。在《內心深處涌出的歌》文中,他分析了詩人“詩句精短而有章法”,“通過‘江風、漁火、酒觥和妻子的嘮叨’”的敘事,“把漁人的一生寫得淋漓盡致,鮮活而剔透”。在《序趙強的〈往事如歌〉》文中,作者分析了作家的散文作品按照事件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的先后順序的敘事方式,塑造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北大荒人物形象。在《序李道鳴的〈我的情與愛〉》中,他分析了這部作品的敘事風格,“就像他的為人一樣,率真無邪、樸實無華”,“沒有無病呻吟之嫌,沒有矯揉造作之痕”,“讀他的散文,仿佛面對一個心地善良的長者,面對一個智慧善解人意的朋友”,形成了“為你講述人間的真情與博愛,向你表述對人生的獨特感受”的“獨特風格”。他在給北大荒七十多歲老詩人王青松詩集《仰望》的序言里,認為長篇敘事詩“結構嚴謹、敘述語言樸實,詩句之間雖然跳躍性大,但絲毫不影響表達作者對英雄的景仰之情。以英雄成長、參加抗聯(lián)斗爭、英勇犧牲事件發(fā)展順序為主線,在受到詩歌藝術熏陶的同時,揭示英雄深刻的思想內涵”(見《一曲抗聯(lián)英雄的贊歌》)。他的這些充滿溫度的序言為北大荒文學事業(yè)注入了活力,提高了北大荒作家群體特別是新生代作家隊伍的整體水平。
好的語言能夠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。他注重對于北大荒作家作品語言的評價。在《序彭麗散文集〈成長路上的印記〉》里,從散文語言藝術的特點出發(fā),“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在字里行間”,研究了這部散文集的語言特色,大海是“美麗的”,“海水滿盈盈的,照在夕陽之下”,“水面上一片金光”。在《序孔祥梅的文集〈清風拂柳〉》中,他說這些浩瀚星河般優(yōu)美的語言,“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迷霧,踏入那片獨屬于他們的心靈領地”,他在文中贊嘆作者對于大自然頌歌的語言,如同“潺潺的溪流,在她的作品中流淌不息”,垂柳“搖落綠色的雨絲,勾畫在波光粼粼的水岸”,“宛如一首優(yōu)美的自然交響曲”。他在文中寫道:“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,在我們的心間流淌,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堅韌與美麗”。他在肯定作家作品唯美語言的同時,提出建構具有獨特魅力的北大荒文學的語言風格。他在序中引用這段粗獷的詩句:“我是一個東北的漢子,血液里流淌著白山黑水的豪放,我是大似海的魚把頭,骨子里滲透著冰河雪原的硬朗”后,指出這首詩的語言“透著東北的豪放與直率”,“是文學作品貼近生活的一種表現(xiàn)形式”(見《一個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心路歷程》),并以此形成和北大荒遙遠的歷史和北大荒蒼茫的遼闊,和北大荒火熱的現(xiàn)代化進程相匹配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北大荒文學語言體系。
他的序言不僅是對北大荒作家作品的研究評論,更有對北大荒文學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深入思考。他深知北大荒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,承載著獨特的歷史使命和文化價值,是北大荒開發(fā)建設和發(fā)展這部宏大史詩的歷史注腳。他說過去“北大荒是‘作家的搖籃’”,“曾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,并成為人類文化的血液”。他提出新時代的北大荒文學要在繼承優(yōu)秀文化傳統(tǒng)的基礎上不斷創(chuàng)新,鼓勵北大荒作家深入生活從中汲取創(chuàng)作靈感,并要“以飽蘸深情的筆墨”,繼續(xù)“以詩與散文的雙足在浩瀚文學曠野上跋涉”,承載起作家、詩人“社會、人生和初心”,“愛北大荒這片熱土、愛這片肥沃的黑土地”, “以自己的社會實踐”(見《一個知青作家的新貢獻》),引發(fā)北大荒作家從全新的視覺思考北大荒文學事業(yè),思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“構建著一座座詩與思想的橋梁”(同上),給北大荒這片神奇的沃土創(chuàng)作出“……火焰燒著,發(fā)出熱,發(fā)出光”(托爾斯泰語——作者注),反映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文學精品。
他的作品尤其是評論作品和他的性格一樣,熱情、真誠、坦言,沒有矯情,沒有虛偽,沒有顧慮。他以對北大荒文學事業(yè)的深厚感情,為北大荒作家作品撰寫序言。同時,他不諱作品之不足,指出“作者在提高作品文學品質與內涵方面還須進一步努力”,要“注意作品的思想性,語言的文學性”,要注意“刻畫人物個性”等等,提出文學作品“自然的刻繪只有與作為人物活動的環(huán)境描寫聯(lián)系起來,能夠展示人物的歷史命運,表現(xiàn)社會生活的特定內容時,作品才能具有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,才具有生命力”的創(chuàng)作方法。這些在當前的書評甚至整個文學批評界是難能可貴的,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文學事業(yè)的健康良性發(fā)展。
《書里書外》不僅是他給北大荒作家作品寫的序言之大成,書中還有他自己作品的后記,以及別人給他作品寫的序言和書評,各大媒體對于他的訪談等,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難以釋手的一本書。
這部書宛如一個窗口,在這里可以瞭望北大荒豐收的廣闊天地,更可以仰望到北大荒文學的《沃野星空》。